如今,網絡上的綜藝節目種類繁多,令人眼花繚亂。同時綜藝節目的娛樂化,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。這些大同小異的綜藝節目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,靜下心來想想,在喧囂的商業節目面前,我們除了消耗了時間,又得到了什么?
最近像《中國詩詞大會》、《見字如面》、《朗讀者》這樣的文化節目如一股清流受到國人的歡迎。“病行京廣又三遭,似衰茅,逐風飄。千里求醫,來往獨思廖。只為堂前雙白發,長思量,且煎熬。也曾難忍痛終宵,暗神凋,愛難消。心系家中,繞膝小兒嬌??v使前方晴日少,任風雨,路迢迢。”你見過這樣的《江城子》嗎?你知道這首詞是誰填的嗎?在《中國詩詞大會》商,41歲身患癌癥的河北村民白茹云,形容自己“世事一場大夢,人生幾度秋涼。”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你知道這句詩出資哪里嗎?你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嗎?16歲的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卻在詩詞大會上信手拈來,讓人驚呼“她滿足了所有人對才女的一切想象。”
文化是什么?文化又在哪里?就在人們生活的行為和意識中。文化是代代相傳的,是有子孫后代的。她靠一個個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變現,改變和發展著,日新月異。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,就應該深入到中國的社會文化、中國人的生活中去認識自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。那么多優美的文字等在那里,那么多雅致的詩歌等在那里。生活和情感的真諦在于,大音希聲、大象無形、大繁至簡。